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及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细菌的分类鉴定已从传统的表型特征描述深入到各种细菌细胞成分的化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化学测定,可以获得细菌基因组和各细菌组分的化学数据,依据这些化学成分数据可以在对细菌做出精确鉴定,对许多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做出判断。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 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分析新技术,适用于分析高浮点不易挥发的、受热不稳定的和分子量大的有机化合物,并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每一种细菌DNA G+C 含量通常是恒定的,不受菌龄、生长条件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故它作为鉴定细菌种、属间的亲疏关系的重要指标已被人们所公认。在伯杰(Bergey)细菌系统学手册中将细菌DNA G+C 含量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可见细菌DNA 的G+C 含量测定在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性。DNA 经酶水解后得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它们的化学结构中均存在共轭双键,在260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可用常见的UV—HPLC法直接测定细菌DNA G+C 含量。测定DNA G+C 含量的方法已有众多研究报道,主要包括热变性温度(Tm) 法、浮力密度法和HPLC 法,其中快速、准确的方法当数HPLC法。
HPLC测定细菌DNA G+C 含量是一个快速、准确可靠的方法。但是,在应用这个方法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细菌DNA 应高度纯化,按常规方法提取与纯化的细菌DNA,不宜直接用HPLC 测定G+C含量。样品中残留的RNA 等明显影响G+C 含量测定的准确性必须用核糖核酸酶A 和核糖核酸酶Tl 进一步处理。否则,较多的杂质峰将影响碱基峰的形成而使G+C 含量测定出现较大误差;
2.测定细菌DNA 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均可计算出DNA G+ C 含量。但应注意,测定核苷酸时宜选用离子交换色谱系统,而测定核苷时宜选用反相色谱系统;
3.荧光检测器比紫外检测器的灵敏度高,在条件具备或样品量很低时,尽量选择荧光检测。
HPLC应用于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细菌细胞的化学成分分析可直接测定细菌DNA的碱基组成和细菌的化学组分,为细菌的分类鉴定提供有利的证据。因此, HPLC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有DNA分析测定相关需求请致电博亚官网027-85518521即时咨询,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